【归去来兮 弄潮浦江】征文:历史建筑的鲜活解读者——乔争月
(作者为原赴新西兰访问学者,市侨联青年总会理事,上海日报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主任记者)

8月18日,2018上海书展期间,在武康路393号的徐汇老房子艺术中心,“城市与山林——《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新书发布会”举行,新书作者乔争月与百余名读者分享了武康路的“前世今生”,以及创作过程中的许多精彩故事。

乔争月是上海报业集团上海日报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主任记者、上海市场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侨联青年总会理事、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会员、黄浦区青联委员、第二十五届上海新闻奖获得者。著有《上海外滩建筑地图》、《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同时还有《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的英文作者,译有《邬达克》、《绿房子》等专著,其中《上海外滩建筑地图》荣获第十四届上海市银鸽奖。今年4月份,上海市政府邀请她作为专家,陪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夫妇漫步外滩,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发布会上,乔争月介绍说自己也是武康路的居民,2009年当她刚搬到武康路的一条小弄堂时,这条路还不算出名,常常要用“住在上海图书馆附近,离徐家汇也不远”来解释家的位置。2011年,武康路当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此后专程来喝咖啡、踩落叶、看老房子、排队“网红”冰激凌的游人越来越多。

这一变化的背后有什么缘由?低调安静的武康路曾有怎样的传奇和故事?为了找到答案,乔争月对武康路的历史建筑、城市空间特征、武康路保护规划理念等进行梳理,做了大量实地采访和英文报纸调研工作,在英文报刊《上海日报》推出“武康路建筑与城市空间”专栏,先后撰写了10期文章,引起中外读者的广泛关注。

在完成《上海外滩建筑地图》一书后,乔争月进一步聚焦、开展对武康路的研究探索。集中调研、梳理老上海英文报纸中关于福开森路建筑和居民的报道,同时结合过去10年里每天对武康路的观察,可以说是《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全书以20栋武康路上的历史文化建筑为主体,用优美灵动的文字将建筑的故事、建筑里人的故事展现给读者。开篇“城市山林”与结尾“山林城市”首尾衔接,巧妙呼应,提出了作者对于美好的城市空间的理解,即如上海武康路一般,既具有“山林”的自然美,亦不乏经合理规划改造后的,属于现代“城市”的舒适惬意。乔争月谈到,郑时龄院士为这本新书所写的序言让她深受触动,其中写道:“武康路并非宏大叙事,并不靠体量,靠伟大的纪念性,或者靠浮华去赢得人们的赞誉。这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让人们在这里休憩、嬉戏、约会、读书、聊天、闲坐、晒太阳、发呆。它能启发人们的创意,让人们更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积极投身祖国和上海现代化建设,也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和温暖。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生动反映侨界与改革开放共奋进的精彩故事,激励广大侨界人士更好地投身建设“五个中心”、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一步凝心聚力,上海市侨联即日起举办“归去来兮 弄潮浦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侨界创新创业故事图文征集与展示活动”。
●征集对象:改革开放40年来以各种方式参与上海现代化建设,在创新创业中付出辛勤努力的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
●征集内容:一张(或数张)照片(黑白、彩色不限,为电子稿件,文件格式为JPEG,每张照片要求像素在1M以上)及相关的回忆,反映本人在上海创新创业难忘的一段经历和独到感悟。要求生动性较强,能够折射时代背景,反映奋斗精神。文字篇幅一般在1000字以内。
●投稿邮箱:shqlwx@163.com
●要求:来稿请附本人真实姓名、性别、出生年份、工作单位、职务、联系方式等,并注明“图文征集与展示活动投稿”。
录用作品将在市侨联系统网络平台推送,并向各大媒体推荐报道。作品一经录用,将支付稿酬。
●注意事项:
1、主办方有权在相关宣传中使用录用作品,不再另支付稿酬。
2、投稿作者对其作品具有独立的著作权,涉及有关肖像权、著作权等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负。
3、主办方拥有对此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联系方式:
上海市侨联宣传网络部
联系人:黄伯雄、钱人源
电话兼传真:021—62496352
●截稿时间:2018年10月31日止(以上传日期为准)。
上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2018年7月12日
友情链接
(作者为原赴新西兰访问学者,市侨联青年总会理事,上海日报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主任记者)
8月18日,2018上海书展期间,在武康路393号的徐汇老房子艺术中心,“城市与山林——《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新书发布会”举行,新书作者乔争月与百余名读者分享了武康路的“前世今生”,以及创作过程中的许多精彩故事。
乔争月是上海报业集团上海日报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主任记者、上海市场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侨联青年总会理事、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会员、黄浦区青联委员、第二十五届上海新闻奖获得者。著有《上海外滩建筑地图》、《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同时还有《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的英文作者,译有《邬达克》、《绿房子》等专著,其中《上海外滩建筑地图》荣获第十四届上海市银鸽奖。今年4月份,上海市政府邀请她作为专家,陪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夫妇漫步外滩,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发布会上,乔争月介绍说自己也是武康路的居民,2009年当她刚搬到武康路的一条小弄堂时,这条路还不算出名,常常要用“住在上海图书馆附近,离徐家汇也不远”来解释家的位置。2011年,武康路当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此后专程来喝咖啡、踩落叶、看老房子、排队“网红”冰激凌的游人越来越多。
这一变化的背后有什么缘由?低调安静的武康路曾有怎样的传奇和故事?为了找到答案,乔争月对武康路的历史建筑、城市空间特征、武康路保护规划理念等进行梳理,做了大量实地采访和英文报纸调研工作,在英文报刊《上海日报》推出“武康路建筑与城市空间”专栏,先后撰写了10期文章,引起中外读者的广泛关注。
在完成《上海外滩建筑地图》一书后,乔争月进一步聚焦、开展对武康路的研究探索。集中调研、梳理老上海英文报纸中关于福开森路建筑和居民的报道,同时结合过去10年里每天对武康路的观察,可以说是《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全书以20栋武康路上的历史文化建筑为主体,用优美灵动的文字将建筑的故事、建筑里人的故事展现给读者。开篇“城市山林”与结尾“山林城市”首尾衔接,巧妙呼应,提出了作者对于美好的城市空间的理解,即如上海武康路一般,既具有“山林”的自然美,亦不乏经合理规划改造后的,属于现代“城市”的舒适惬意。乔争月谈到,郑时龄院士为这本新书所写的序言让她深受触动,其中写道:“武康路并非宏大叙事,并不靠体量,靠伟大的纪念性,或者靠浮华去赢得人们的赞誉。这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让人们在这里休憩、嬉戏、约会、读书、聊天、闲坐、晒太阳、发呆。它能启发人们的创意,让人们更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积极投身祖国和上海现代化建设,也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和温暖。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生动反映侨界与改革开放共奋进的精彩故事,激励广大侨界人士更好地投身建设“五个中心”、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一步凝心聚力,上海市侨联即日起举办“归去来兮 弄潮浦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侨界创新创业故事图文征集与展示活动”。
●征集对象:改革开放40年来以各种方式参与上海现代化建设,在创新创业中付出辛勤努力的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
●征集内容:一张(或数张)照片(黑白、彩色不限,为电子稿件,文件格式为JPEG,每张照片要求像素在1M以上)及相关的回忆,反映本人在上海创新创业难忘的一段经历和独到感悟。要求生动性较强,能够折射时代背景,反映奋斗精神。文字篇幅一般在1000字以内。
●投稿邮箱:shqlwx@163.com
●要求:来稿请附本人真实姓名、性别、出生年份、工作单位、职务、联系方式等,并注明“图文征集与展示活动投稿”。
录用作品将在市侨联系统网络平台推送,并向各大媒体推荐报道。作品一经录用,将支付稿酬。
●注意事项:
1、主办方有权在相关宣传中使用录用作品,不再另支付稿酬。
2、投稿作者对其作品具有独立的著作权,涉及有关肖像权、著作权等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负。
3、主办方拥有对此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联系方式:
上海市侨联宣传网络部
联系人:黄伯雄、钱人源
电话兼传真:021—62496352
●截稿时间:2018年10月31日止(以上传日期为准)。
上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2018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