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中华·中国寻根之旅 | 寻访上海之根 海外华裔青少年走进松江
“上海之根,根在松江”。今天(7月24日)下午,来沪参加2025“亲情中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上海营)的30名海外华裔青少年来到松江区,开启探寻上海根源之旅。松江区侨联党组成员、侨办副主任陈超琼出席活动。
.jpg)
一走进广富林文化遗址,映入眼帘的水下博物馆如时空之门,仿佛将营员们带回远古时期。在这里,一件件出土文物,无声讲述着6000年前先民在此耕耘生息的形象,历史碎片再次一点点被拼接起来。从良渚文化玉器工坊的精雕细琢,到宋元商贸码头的舟楫往来,再到明清集镇的烟火蒸腾,营员们对展厅里陈列的文物兴致勃勃,并不停地向讲解员询问其使用方式。这一刻,一件件历史悠久的展品成了沟通过去与当下的桥梁。
.jpg)
“这些孩子的中文水平虽然不太好,但身体里流淌的都是华夏儿女的血液。我希望他们通过今天的现场探寻,能够感受到上海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对上海的美好回忆!”在参观广富林水下博物馆结束时,来自荷兰的领队万涛平如是说。
.jpg)
如果说参观广富林是“寻根”,那么体验制作叶榭软糕便是“品味”了。在距离水下博物馆几步之遥的非遗体验中心,“上海非遗”叶榭软糕的师傅早已准备好了原料和模具,欢迎这群远道而来的小客人。
据介绍,叶榭软糕始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2011年被评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松江一带,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亭林馒头、张泽饺、叶榭软糕呱呱叫。足见叶榭软糕在松江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
.jpg)
装料、筛粉、填框、注馅、成型……没等师傅们讲完动作要领,营员们就开始欲欲跃试,将一袋袋散发清香的米粉倒入金属筛中。有的筛粉时力道不均,导致粉层忽厚忽薄;有的筛粉时动作过猛,导致米粉洋洋洒洒。尽管动作还不标准,但大家都全神贯注,忙的热火朝天,
在师傅们的带领下,营员们用注馅器将一滴滴细腻的豆沙浆,均匀灌入粉模中心的凹陷处。“馅要包得巧,豆沙要稳稳地灌进粉里。既不能让馅溢出来破坏叶榭软糕形象,又得保证口感细腻 ……”大家一边用心聆听制糕“秘诀”,一边小心翼翼地灌浆注馅,确保自己的作品都能达到要求。
随后,师傅们将营员们制作的叶榭软糕送入蒸笼。不一会儿,30份冒着热气叶榭软糕就新鲜出锅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被打包分装,营员的脸上都露出成功的喜悦。
.jpg)
接下来,营员们将走进嘉定老街,踏上体验南翔小笼的美食之旅。
友情链接
“上海之根,根在松江”。今天(7月24日)下午,来沪参加2025“亲情中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上海营)的30名海外华裔青少年来到松江区,开启探寻上海根源之旅。松江区侨联党组成员、侨办副主任陈超琼出席活动。
一走进广富林文化遗址,映入眼帘的水下博物馆如时空之门,仿佛将营员们带回远古时期。在这里,一件件出土文物,无声讲述着6000年前先民在此耕耘生息的形象,历史碎片再次一点点被拼接起来。从良渚文化玉器工坊的精雕细琢,到宋元商贸码头的舟楫往来,再到明清集镇的烟火蒸腾,营员们对展厅里陈列的文物兴致勃勃,并不停地向讲解员询问其使用方式。这一刻,一件件历史悠久的展品成了沟通过去与当下的桥梁。
“这些孩子的中文水平虽然不太好,但身体里流淌的都是华夏儿女的血液。我希望他们通过今天的现场探寻,能够感受到上海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对上海的美好回忆!”在参观广富林水下博物馆结束时,来自荷兰的领队万涛平如是说。
如果说参观广富林是“寻根”,那么体验制作叶榭软糕便是“品味”了。在距离水下博物馆几步之遥的非遗体验中心,“上海非遗”叶榭软糕的师傅早已准备好了原料和模具,欢迎这群远道而来的小客人。
据介绍,叶榭软糕始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2011年被评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松江一带,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亭林馒头、张泽饺、叶榭软糕呱呱叫。足见叶榭软糕在松江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
装料、筛粉、填框、注馅、成型……没等师傅们讲完动作要领,营员们就开始欲欲跃试,将一袋袋散发清香的米粉倒入金属筛中。有的筛粉时力道不均,导致粉层忽厚忽薄;有的筛粉时动作过猛,导致米粉洋洋洒洒。尽管动作还不标准,但大家都全神贯注,忙的热火朝天,
在师傅们的带领下,营员们用注馅器将一滴滴细腻的豆沙浆,均匀灌入粉模中心的凹陷处。“馅要包得巧,豆沙要稳稳地灌进粉里。既不能让馅溢出来破坏叶榭软糕形象,又得保证口感细腻 ……”大家一边用心聆听制糕“秘诀”,一边小心翼翼地灌浆注馅,确保自己的作品都能达到要求。
随后,师傅们将营员们制作的叶榭软糕送入蒸笼。不一会儿,30份冒着热气叶榭软糕就新鲜出锅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被打包分装,营员的脸上都露出成功的喜悦。
接下来,营员们将走进嘉定老街,踏上体验南翔小笼的美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