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沪上侨杰 | 钱伟长:既开风气又为师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日),江苏无锡人,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2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全国政协第六至九届副主席,民盟中央名誉主席。我国力学、应用数学、中文信息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
擅长应用数学和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著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早年提出的薄板薄壳非线性内禀统一理论对欧美的固体力学和理性力学有过重大的影响。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筹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长期从事高等教育领导工作,为培养我国科学技术人才作出重要贡献。社会活动十分活跃,积极推动祖国的统一大业。
清寒家境,坚韧性格
1912年,钱伟长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鸿声里七房桥乡间。由于家境清贫,幼年的钱伟长就懂得生活的艰辛,不仅帮祖母和母亲做各种能补贴家用的活计,还常常和小伙伴们在河沟和小溪边捞些小鱼小虾,螺蛳田鸡之类,带回家里当作佐餐的佳肴。钱家虽然清寒,但钱伟长的祖父、父亲和四叔都笃实博学且热心公益,热心为邻里排忧解难,受到乡里人的尊重。祖母则是治家有方,虽餐餐粗茶淡饭,三代人在一起却是和乐融融。
钱伟长5岁就开始入校读书,因为家里连续两次失火,不断搬迁,因此换过多次小学。1928年,钱伟长只读了一年初中就试考苏州中学的高中,竟被录取。苏州中学是江南名校,具有悠久的历史,钱伟长在这里培养了探索文化宝库的能力和涉猎科学知识的兴趣。当时的数学老师吴晓帆看出了钱伟长性格中坚强的一面,给予他课外辅导,师生二人常常一起学习至深夜。苏州中学毕业后,钱伟长只身来到上海,接连参加了清华大学、唐山交通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和厦门大学的升学考试,最终得到了这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得到了吴蕴初先生的“清寒奖学金”。
弃文从理,挑战自我
1931年,钱伟长选择了清华大学的中文系就读。然而,入学不久,“九• 一八”事变爆发,日寇铁蹄践踏东北三省,接着又觊觎华北,钱伟长时刻关怀着祖国的命运,以百倍的努力投入紧张的学习。“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使他意识到国家更加迫切需要的是科学技术。于是,钱伟长见到了理学院院长叶企荪和物理系主任吴有训,马上提出要转入物理系的要求,吴先生不解地问:“从你的入学成绩看来,你去中文系或历史系不是更合适吗?你为什么一定要学物理呢?”钱伟长激动地回答:“目前我们祖国迫切需要的是科学技术、是飞机大炮!所以我要学物理。我的数理化成绩虽然不好,但我有决心赶上去,这一点请先生放心。”吴先生被这位青年的爱国热情打动了,和颜悦色地表示先让他在物理系试学一年,一年之后如果物理和数学成绩达不到七十分,再考虑转文学院,钱伟长接受了这个条件。在夜以继日地刻苦攻读一年后,他先后攻下了英文、数学、物理、化学等难关,年终考试时,他的所有成绩都在70分以上。
在清华大学学习的第二年,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钱伟长参加了全校的越野比赛,当时身高不足1米49的钱伟长,在没有经过任何运动训练的情况下,竟凭着坚持硬拼的劲头得到了第九名的好成绩。体育教师马约翰教授看中了这个敢于拼搏的小伙子,挑选他进入了清华大学越野代表队,逐步培养他成为校中长跑、中低栏、足球等项目的优秀运动员。两年后,钱伟长便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对抗赛跨栏季军。钱伟长从马约翰教授那里获得的,不仅是身体健康和体育竞技的锻炼,更重要的是耐力、冲刺、夺取胜利的意志的锻炼。
在清华大学的四年间,是钱伟长人生中关键的阶段。不仅为他奠定了科研工作的基础,也使他接触到了正确的治学方法。吴有训教授曾告诉过他,不要以为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正确的,是都已经完善了的。每读一本书都要能够看到没有完成的部分,发现一些新问题。钱伟长学到了这一点,并成为他一生治学的特点。
成就卓著,报效祖国
1940年,钱伟长考取公费留学生,进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跟随导师辛格教授从事流体力学和弹性力学的学习研究。进校不满一个月,钱伟长就与导师合写关于薄板薄壳统一理论的论文。他们仅用了短短5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这篇论文,并与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的论文一起结集出版。

1942年10月,钱伟长教授从多伦多大学博士毕业
两年后,钱伟长在多伦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于1943年元旦进入美国加洲理工大学航空系,师从著名的冯·卡门教授做博士后,主要从事弹道计算和各种飞弹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在此期间,钱伟长不仅在火箭的空气动力学计算设计、火箭弹道计算研究以及人造卫星轨道计算上作出了出色的贡献,也从事了一些纯学术的理论研究,发表了几篇重要论文。
1944年,冯·卡门主动提出要与钱伟长合作研究航空航天工程实践中提出的薄壁构件的约束扭转问题,希望做出系统的理论描述,澄清以往工作中的错误观点,并谈了一些初步想法。他给钱伟长三个月时间思考、探索。钱伟长日夜奋战,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此项工作,写出了《变扭率的扭转》一文, 使得冯·卡门赞叹不已,称誉这是一篇经典式的论文,后来此文由他们两人共同署名发表在美国《航空科学月刊》上。为了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钱伟长付出了艰巨的劳动。冯·卡门本来就同情苦难中的中国人民,钱伟长这批创建了卓越业绩的优秀学者更使他对中国人另眼相看了,他曾经开玩笑地说:“世界上最聪明的是匈牙利人(因为他本人是匈牙利人),第二聪明的是中国人。”
因为钱伟长不断做出新成绩,他年年晋级,薪水一加再加,职位不断上升,他似乎应当心满意足了,但他往往夜不成寐,心头惦念着祖国的命运。1945年,在获知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后,钱伟长再也无法安心在异国工作了,他仿佛听到了祖国对他的召唤。
1946年春,他向冯·卡门告假回国,冯·卡门似乎预感到这位得力助手要离他而去,未予准假,钱伟长以探望久别妻子为名再次恳求,打动了冯·卡门的恻隐之心,终于获准探亲。他匆忙登上自洛杉矶开往上海的远洋轮,为了避免别人的注意,他只带了几件简单的行李,装上了最必要的研究资料,其它一切东西、连应领的工资和他最心爱的大量书籍杂志、资料卡片都原封不动地留下了。一九四六年六月,这位海外游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1946年5月,钱伟长放弃了冯·卡门教授喷射推进研究所里堪称世界第一的工作条件,毅然返回祖国。
几番沉浮,不忘使命
回到了祖国怀抱的钱伟长,立刻以无比的热忱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来。1946年7月初,他被聘为清华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教授,回到阔别已久的清华园。1947年夏,美国的研究所托人邀请钱伟长回去工作,可以全家迁美定居。但要在一张类似保证书的表格上签字,表明一旦中美发生战争,绝对忠于美国。钱伟长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选择了与祖国人民同甘共苦共命运的道路。
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政治活动之外,钱伟长丝毫没有松懈科学研究的工作。他提出的以中心挠度为小参数的摄动法,引起国际上的注意并称之为“钱伟长法”,沿用至今,并于1956年获得国家科学奖。
1954~1956年,钱伟长参加了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的制定我国自然科学12年规划的工作。规划工作结束后,他被任命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并负责筹建自动化研究所和自动化学会。由于工作成绩出色,周总理公开赞誉钱伟长、钱学森和钱三强为“三钱”。

钱伟长教授在伏案工作
出任校长,开拓办学
严冬过后是春天,1983年,钱伟长接受中央的任命,只身前往上海,就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满怀热忱的钱伟长,首先考虑到的就是上海工业大学直接为上海市的经济建设服务的特点,任为应该开拓办学的路子,进一步加强教育和生产的联系,消除学校与社会的隔阂。1988年国家教委主持的全国高校评估,给上海工业大学作了如下评定:“上海工业大学建校29周年,几经周折,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真正走上较快发展与提高的道路。

1983年1月,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杨恺在上海工业大学欢迎钱伟长校长履任
钱伟长校长高瞻远瞩地对上海工业大学的改革发展与提高,起了积极作用。在教学改革、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开拓国际学术交流渠道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努力为适应上海工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输送高级专业人才,承担科研任务,选送科研成果,开展科技服务,办学指导思想是明确的。”这是对钱伟长的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他和上海工业大学全体师生员工们的鼓励和鞭策。
1984 年后,钱伟长历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直到2010年7月30日早晨于上海逝世。逝世后,钱伟长因他孜孜不倦的科学追求精神和独特的人格魅力爱国情操,于2011年2月14日当选2010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
创新精神,薪火相传
2000年,他在《如何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在上海大学中层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曾讲道:什么是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不是拍脑袋,科学创新要搞清有什么局限性。科学实践告诉我们,真理有普遍性,也有局限性,超过这个局限,这条真理就成了谬误。自然科学中的定理就有很多限定,所以实验时必须在符合必要的条件时都能重复。
钱老认为,科学就是在同样条件下,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的。科学的发展进步,是当某些条件改变时,可以把从前的科学真理加以改造,来突破原有的局限,这就是进步和创新。创新是生产和实验,是自然界经验的总结,这里的总结是有条件的,社会在发展,生产在发展,实践也在发展,发展就是不断的创新。所有的科学都有创新问题,创新就是要认识到条件不一样,所有客观规律都是有条件的,我们永远要按照不同条件进行改革,进行创新,科学技术也是一样。科学的进步就在于不断修正,根据不同的条件来修正,所以绝对真理是没有的,都是相对真理。人们总是想努力把相对真理修正得符合其他各种条件,这个过程就是努力的方向,所有的革新、改革都是走这条路。改革就是创新,因为原有的一套不符合社会条件,不符合整个科学发展条件,必须改革,建立新的学科。科学的创新,就是在不同条件下达到所要求的目的,要看见我国的落后性和不完备性,就要去充实它、完备它,使之得到更往前走一步的条件。
他也曾对研究生说:“在现代科研工作中,不吸取别人的经验而创新是完全不可能的。你们想想,如果不是前辈科学家解决了小挠度问题,如果没有浅壳方程式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能作出今天的贡献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成果确实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一个真正的科学工作者必须是冷静而谦逊的。”
钱老强调,自然科学技术需要创新,社会科学同样要有创新精神。而教学一定要有科学实践,要有创新精神,明白发展方向的人才能搞好,有创新精神的人就是不断学习新东西的人。要有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我们必须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而不是只会背书的人,更不是培养守旧的人。我们的大学有责任培养国家和民族所需要的,许许多多爱国奉献、心忧天下、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年轻人。

钱伟长教授在上海大学授课
整理 朱静宜
友情链接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日),江苏无锡人,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2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全国政协第六至九届副主席,民盟中央名誉主席。我国力学、应用数学、中文信息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
擅长应用数学和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著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早年提出的薄板薄壳非线性内禀统一理论对欧美的固体力学和理性力学有过重大的影响。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筹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长期从事高等教育领导工作,为培养我国科学技术人才作出重要贡献。社会活动十分活跃,积极推动祖国的统一大业。
清寒家境,坚韧性格
1912年,钱伟长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鸿声里七房桥乡间。由于家境清贫,幼年的钱伟长就懂得生活的艰辛,不仅帮祖母和母亲做各种能补贴家用的活计,还常常和小伙伴们在河沟和小溪边捞些小鱼小虾,螺蛳田鸡之类,带回家里当作佐餐的佳肴。钱家虽然清寒,但钱伟长的祖父、父亲和四叔都笃实博学且热心公益,热心为邻里排忧解难,受到乡里人的尊重。祖母则是治家有方,虽餐餐粗茶淡饭,三代人在一起却是和乐融融。
钱伟长5岁就开始入校读书,因为家里连续两次失火,不断搬迁,因此换过多次小学。1928年,钱伟长只读了一年初中就试考苏州中学的高中,竟被录取。苏州中学是江南名校,具有悠久的历史,钱伟长在这里培养了探索文化宝库的能力和涉猎科学知识的兴趣。当时的数学老师吴晓帆看出了钱伟长性格中坚强的一面,给予他课外辅导,师生二人常常一起学习至深夜。苏州中学毕业后,钱伟长只身来到上海,接连参加了清华大学、唐山交通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和厦门大学的升学考试,最终得到了这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得到了吴蕴初先生的“清寒奖学金”。
弃文从理,挑战自我
1931年,钱伟长选择了清华大学的中文系就读。然而,入学不久,“九• 一八”事变爆发,日寇铁蹄践踏东北三省,接着又觊觎华北,钱伟长时刻关怀着祖国的命运,以百倍的努力投入紧张的学习。“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使他意识到国家更加迫切需要的是科学技术。于是,钱伟长见到了理学院院长叶企荪和物理系主任吴有训,马上提出要转入物理系的要求,吴先生不解地问:“从你的入学成绩看来,你去中文系或历史系不是更合适吗?你为什么一定要学物理呢?”钱伟长激动地回答:“目前我们祖国迫切需要的是科学技术、是飞机大炮!所以我要学物理。我的数理化成绩虽然不好,但我有决心赶上去,这一点请先生放心。”吴先生被这位青年的爱国热情打动了,和颜悦色地表示先让他在物理系试学一年,一年之后如果物理和数学成绩达不到七十分,再考虑转文学院,钱伟长接受了这个条件。在夜以继日地刻苦攻读一年后,他先后攻下了英文、数学、物理、化学等难关,年终考试时,他的所有成绩都在70分以上。
在清华大学学习的第二年,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钱伟长参加了全校的越野比赛,当时身高不足1米49的钱伟长,在没有经过任何运动训练的情况下,竟凭着坚持硬拼的劲头得到了第九名的好成绩。体育教师马约翰教授看中了这个敢于拼搏的小伙子,挑选他进入了清华大学越野代表队,逐步培养他成为校中长跑、中低栏、足球等项目的优秀运动员。两年后,钱伟长便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对抗赛跨栏季军。钱伟长从马约翰教授那里获得的,不仅是身体健康和体育竞技的锻炼,更重要的是耐力、冲刺、夺取胜利的意志的锻炼。
在清华大学的四年间,是钱伟长人生中关键的阶段。不仅为他奠定了科研工作的基础,也使他接触到了正确的治学方法。吴有训教授曾告诉过他,不要以为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正确的,是都已经完善了的。每读一本书都要能够看到没有完成的部分,发现一些新问题。钱伟长学到了这一点,并成为他一生治学的特点。
成就卓著,报效祖国
1940年,钱伟长考取公费留学生,进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跟随导师辛格教授从事流体力学和弹性力学的学习研究。进校不满一个月,钱伟长就与导师合写关于薄板薄壳统一理论的论文。他们仅用了短短5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这篇论文,并与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的论文一起结集出版。
1942年10月,钱伟长教授从多伦多大学博士毕业
两年后,钱伟长在多伦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于1943年元旦进入美国加洲理工大学航空系,师从著名的冯·卡门教授做博士后,主要从事弹道计算和各种飞弹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在此期间,钱伟长不仅在火箭的空气动力学计算设计、火箭弹道计算研究以及人造卫星轨道计算上作出了出色的贡献,也从事了一些纯学术的理论研究,发表了几篇重要论文。
1944年,冯·卡门主动提出要与钱伟长合作研究航空航天工程实践中提出的薄壁构件的约束扭转问题,希望做出系统的理论描述,澄清以往工作中的错误观点,并谈了一些初步想法。他给钱伟长三个月时间思考、探索。钱伟长日夜奋战,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此项工作,写出了《变扭率的扭转》一文, 使得冯·卡门赞叹不已,称誉这是一篇经典式的论文,后来此文由他们两人共同署名发表在美国《航空科学月刊》上。为了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钱伟长付出了艰巨的劳动。冯·卡门本来就同情苦难中的中国人民,钱伟长这批创建了卓越业绩的优秀学者更使他对中国人另眼相看了,他曾经开玩笑地说:“世界上最聪明的是匈牙利人(因为他本人是匈牙利人),第二聪明的是中国人。”
因为钱伟长不断做出新成绩,他年年晋级,薪水一加再加,职位不断上升,他似乎应当心满意足了,但他往往夜不成寐,心头惦念着祖国的命运。1945年,在获知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后,钱伟长再也无法安心在异国工作了,他仿佛听到了祖国对他的召唤。
1946年春,他向冯·卡门告假回国,冯·卡门似乎预感到这位得力助手要离他而去,未予准假,钱伟长以探望久别妻子为名再次恳求,打动了冯·卡门的恻隐之心,终于获准探亲。他匆忙登上自洛杉矶开往上海的远洋轮,为了避免别人的注意,他只带了几件简单的行李,装上了最必要的研究资料,其它一切东西、连应领的工资和他最心爱的大量书籍杂志、资料卡片都原封不动地留下了。一九四六年六月,这位海外游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1946年5月,钱伟长放弃了冯·卡门教授喷射推进研究所里堪称世界第一的工作条件,毅然返回祖国。
几番沉浮,不忘使命
回到了祖国怀抱的钱伟长,立刻以无比的热忱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来。1946年7月初,他被聘为清华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教授,回到阔别已久的清华园。1947年夏,美国的研究所托人邀请钱伟长回去工作,可以全家迁美定居。但要在一张类似保证书的表格上签字,表明一旦中美发生战争,绝对忠于美国。钱伟长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选择了与祖国人民同甘共苦共命运的道路。
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政治活动之外,钱伟长丝毫没有松懈科学研究的工作。他提出的以中心挠度为小参数的摄动法,引起国际上的注意并称之为“钱伟长法”,沿用至今,并于1956年获得国家科学奖。
1954~1956年,钱伟长参加了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的制定我国自然科学12年规划的工作。规划工作结束后,他被任命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并负责筹建自动化研究所和自动化学会。由于工作成绩出色,周总理公开赞誉钱伟长、钱学森和钱三强为“三钱”。
钱伟长教授在伏案工作
出任校长,开拓办学
严冬过后是春天,1983年,钱伟长接受中央的任命,只身前往上海,就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满怀热忱的钱伟长,首先考虑到的就是上海工业大学直接为上海市的经济建设服务的特点,任为应该开拓办学的路子,进一步加强教育和生产的联系,消除学校与社会的隔阂。1988年国家教委主持的全国高校评估,给上海工业大学作了如下评定:“上海工业大学建校29周年,几经周折,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真正走上较快发展与提高的道路。
1983年1月,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杨恺在上海工业大学欢迎钱伟长校长履任
钱伟长校长高瞻远瞩地对上海工业大学的改革发展与提高,起了积极作用。在教学改革、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开拓国际学术交流渠道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努力为适应上海工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输送高级专业人才,承担科研任务,选送科研成果,开展科技服务,办学指导思想是明确的。”这是对钱伟长的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他和上海工业大学全体师生员工们的鼓励和鞭策。
1984 年后,钱伟长历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直到2010年7月30日早晨于上海逝世。逝世后,钱伟长因他孜孜不倦的科学追求精神和独特的人格魅力爱国情操,于2011年2月14日当选2010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
创新精神,薪火相传
2000年,他在《如何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在上海大学中层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曾讲道:什么是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不是拍脑袋,科学创新要搞清有什么局限性。科学实践告诉我们,真理有普遍性,也有局限性,超过这个局限,这条真理就成了谬误。自然科学中的定理就有很多限定,所以实验时必须在符合必要的条件时都能重复。
钱老认为,科学就是在同样条件下,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的。科学的发展进步,是当某些条件改变时,可以把从前的科学真理加以改造,来突破原有的局限,这就是进步和创新。创新是生产和实验,是自然界经验的总结,这里的总结是有条件的,社会在发展,生产在发展,实践也在发展,发展就是不断的创新。所有的科学都有创新问题,创新就是要认识到条件不一样,所有客观规律都是有条件的,我们永远要按照不同条件进行改革,进行创新,科学技术也是一样。科学的进步就在于不断修正,根据不同的条件来修正,所以绝对真理是没有的,都是相对真理。人们总是想努力把相对真理修正得符合其他各种条件,这个过程就是努力的方向,所有的革新、改革都是走这条路。改革就是创新,因为原有的一套不符合社会条件,不符合整个科学发展条件,必须改革,建立新的学科。科学的创新,就是在不同条件下达到所要求的目的,要看见我国的落后性和不完备性,就要去充实它、完备它,使之得到更往前走一步的条件。
他也曾对研究生说:“在现代科研工作中,不吸取别人的经验而创新是完全不可能的。你们想想,如果不是前辈科学家解决了小挠度问题,如果没有浅壳方程式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能作出今天的贡献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成果确实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一个真正的科学工作者必须是冷静而谦逊的。”
钱老强调,自然科学技术需要创新,社会科学同样要有创新精神。而教学一定要有科学实践,要有创新精神,明白发展方向的人才能搞好,有创新精神的人就是不断学习新东西的人。要有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我们必须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而不是只会背书的人,更不是培养守旧的人。我们的大学有责任培养国家和民族所需要的,许许多多爱国奉献、心忧天下、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年轻人。
钱伟长教授在上海大学授课
整理 朱静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