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心灵——记退休教师郑素英

      发布时间: 2020-12-31 来源: 黄浦区侨联 作者: 戴存亮

字体:【大】【中】【小】

  上海西区,繁华、喧嚣的淮海中路由东向西过了常熟路就显得幽静、典雅,高大的梧桐树绿荫如盖。马路两旁多是西式洋房、新式里弄,庭院深深,草木葱茏。解放前,这里是有钱人住的地方。如今,是外国领事馆扎堆的地方。

  在美国驻沪领事馆附近有一条幽长的弄堂,里面尽是一幢幢建于上世纪前期的新式里弄住宅,虽然已经难显当时的雍容高贵,但仍不失奢华。本文要记述的主人公郑素英就住在这里。

  在一个秋日的午后,我叩响了郑老师家的门铃,保姆小记把我引至二楼。这里,我曾来过不下十次。以前,郑老师都在楼下客厅会客,现在,因为身体原因,郑老师很少下楼,有客人来访,就在二楼接待客人。

  郑素英,将近1米70个子,白皙的肤色,一头如雪般的白发,总是梳理的整整齐齐,戴着一副金框边的眼镜,双眸透露出睿智、善良的眼神,言谈举止间显得优雅、从容,一看就知道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她曾经居住过的瑞金街道侨眷称郑素英是“咱们侨界的秦怡”。

  WDCM上传图片

  一

  郑素英,祖籍福建,出生在上海。历史上广东、福建一带许多人为了生计,闯荡南洋,郑素英父亲祖上亦在马来西亚打拼。当时,马来西亚是英国殖民地,殖民地文化与中华文化格格不入。为了学习中华文化,郑素英父亲年轻时回到内地求学,大学毕业后在英美颐中烟草公司谋取了一份职业,担任会记师。她母亲一直在家操持家务,相夫教子。虽然郑素英父亲在如今被称为“外资企业”的英美颐中烟草公司能赚取不错的薪水。但是,家里的生活还是过得紧巴巴的。郑素英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原因是许多从马来西亚回国谋生的同乡、朋友遇到困难找上门来,她父亲总是给吃给住,还不吝金钱,慷慨解囊。郑素英外公死的早,她母亲一大家子生活重担也落在她父亲身上,还要供舅舅、阿姨读书。所有这一切,郑素英母亲看在眼里,毫无怨言,一如既往的勤俭持家,默默地支持丈夫所做的一切,体现了一个中国妇女宽厚、善良的本质。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父母亲的言传身教润物细声般在她心田里从小就植下了爱的种子,关爱他人,帮助有困难的人度过难关成为她一生的追求。

  郑素英从圣约翰大学教育系毕业,她是这所闻名海内外的教会大学的最后一届毕业生。随后,她走上了教师岗位,任淮海中学数学教师,在三尺讲台教书育人,一直干到退休。她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她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用一颗慈母般的心温暖着学生的心灵。即使“读书无用论”最盛行的年代里,她总是谆谆告诫她的学生“要学好知识,掌握本领,将来总会派上用场的”。如今,她的许多学生都已经当上了爷爷、奶奶,他们忘不了郑老师,每年都会结伴来看望郑素英。学生们爽朗的笑声让郑素英充满温暖,她体会到做一个人民教师的快乐,也让她一直保存着一颗善良的心。

  二

  郑素英以前住在茂名南路上,儿子在香港工作,她独自一人生活。原卢湾区侨联和瑞金街道、辖区居委都很关心郑素英日常生活,侨界的朋友也经常来家里嘘寒问暖,她感到生活在瑞金社区十分温馨。一个偶然的机会郑素英听说辖区里有一个孤老,患有严重残疾,只能整天呆在床上,无法下地,靠着政府救济生活。郑素英知道后就每月给老人送去蜂王浆、施尔康等营养品,平时烧了好的菜就托人给老人捎去,逢年过节还给老人慰问金,让他改善生活。作为一个残疾孤老,老人过得很艰难,但是,每次得到素昧平生的郑素英给予的帮助与呵护,老人的脸上绽放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WDCM上传图片 

  从老人的境遇,郑素英想到社区里肯定还有处于困境的家庭,下岗、疾病、离异等等变故,都会使原本正常的家庭生活陷于风雨飘摇之中。于是,她向街道领导提出愿意尽自己微薄之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街道领导很支持郑素英想法,给她找来了8个孩子,这8个孩子都是家庭遭遇不幸,本人品学兼优。郑素英给予8个孩子中的中学生每人每月500元,小学生每人每月300元资助。从此,郑素英的生活和8个孩子连在了一起。

  袁同学在他读小学时,父亲因病去世了。他母亲为了挑起家庭生活担子,一直在外地工作。平时,他就和奶奶一起生活,祖孙俩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家庭的变故,让勤奋好学的袁同学变得沉默寡言,不太愿意与人交流。郑素英知道了袁同学的情况后,就主动找他奶奶唠家常,告诉她要振作起来,日子还要过下去,好好培养孙子,孙子很聪明,将来会有出息的。并且对他奶奶说:“有困难可以来找我,我们一起努力,让他好好长大。”郑素英的一席话,让袁同学奶奶的焦虑逐渐散去,眉头一天天舒展开来。在奶奶影响下,袁同学的心情也变的开朗起来。后来,他考上了同济大学。现在,他自己创业,事业干得红红火火。对于郑奶奶给予的资助,他心存感激。许多年以后,他获悉郑素英生病住院,特地赶到医院看望郑奶奶。在他心中,郑奶奶在他家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无疑是雪中送炭,是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

  周同学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得到郑素英资助时已经是向明中学学生。曾经担任过许多年中学老师的郑素英心里明白,中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必要的营养必须跟上,否则将会影响今后的发育成长。每天上午四节课,到第四节课时,如果早饭吃得不好,肚子就会唱“空城计”,既不利于身体,又影响学业。于是,郑素英就托人给孪生兄弟送去一大罐、一大罐的营养品,并嘱咐他父亲每天早晨记着给兄弟俩吃一只鸡蛋。当时,兄弟俩并不知道这些昂贵的营养品都是郑素英的儿子为母亲买的。他知道患有多种疾病的母亲需要这些营养品滋补身体。但是,郑素英为了孩子,不顾自己健康需要,毫不吝惜的送给了这对孪生兄弟。在郑素英心里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国家的希望。

  星转斗移,光阴荏苒。郑素英资助的孩子有的走上了工作岗位,能够自立了,有的家庭经济好转,都不再需要郑素英资助。她也搬离原来居住的瑞金社区,来到了徐汇区。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郑素英想的还是要将爱心善举继续做下去。在她一个在市慈善基金会工作的学生牵线下,郑素英为徐汇区10位白血病患者购买治疗器材捐助5万元人民币。去年,笔者与友人去探望郑素英时,她念念不忘初心,一再嘱咐我们帮助她把资助困难群体的事情继续做下去。

  三

  郑素英是一个动过四次手术的癌症患者,她用自己羸弱的身躯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她竭尽自己微薄之力,传递爱的力量,帮助孩子们迈过人生中的难坎。她的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她美丽的心灵传递着强烈的正能量,谱写着“夕阳无限好,奉献不服老”的动人篇章。

  这些年来,郑素英的爱心捐款近10万元。10万元虽然算不上一笔巨款,但是,对于郑素英来说,却是十分不容易。她退休金除了自己日常生活开支、支付保姆工资(她雇了住家保姆需24小时陪护)以及高额医疗费所剩无几。她对生活追求简单又节俭,而对需要帮助的孩子慷慨且从容。她的爱心善款大都来自儿子的孝顺钱,儿子送来的钱和营养品,一转手就送给了那些她帮助的人,在她眼里,这些可怜孩子就是她的牵挂,为了孩子,她舍得放下自己。

  郑素英的事迹在坊间流传,得到大家一致称颂。她先后获得“街道十佳居民”、“爱国奉献积极分子”、“上海市精神文明十佳好事”提名奖,对于这些荣誉,郑素英感觉沉甸甸的,她更是把它看作是对她的鼓励与鞭策。她对孩子们说:“只要活着,我就会继续帮助你们”。

   WDCM上传图片 

  今年10月31日傍晚,郑素英在家中与世长辞,走完了她90年人生历程。郑素英虽然离开了大家,但是,她的学生和她曾经帮助过的孩子会一直记着她,记着她的音容笑貌,记着她的善良品质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