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历史 感悟初心

      发布时间: 2021-06-17 来源: 虹口区侨联        

字体:【大】【中】【小】

  “我的愿望,是带动更多孩子,华侨的孩子、我的后代,真心诚意地爱这个国家!”中共一大纪念馆前,犹太难民后裔沙拉·伊马斯这样说。

  WDCM上传图片

  中共一大纪念馆6月3日正式开放。得知开馆的消息,沙拉跟随虹口区侨联赶来“打卡”。她特意穿了一袭红衣,带了一条象征纯洁的白色围巾。

  WDCM上传图片

  她说,现在大家生活幸福,但没有人会想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哪儿。这样一处红色地标,让更多人了解到:建立这个国家是不容易的,每个人都需要捍卫自己的民族、国家。

   WDCM上传图片 

  上海,这座海派文化的包容性,让她颇有感触。 二战时期,上海是2万多名犹太难民避难的“港湾”;1943年2月后,有约1.4万名犹太难民聚居在虹口提篮桥区域。

  “这片土地上曾收留过成千上万的犹太难民,我父亲便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犹如儿女重回母亲身边。”沙拉·伊马斯的父亲利维·伊马斯是一位生活在德国与波兰边境的犹太人。1938年“水晶之夜”后,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拉开帷幕,“当时大家都想逃出去,用一包钻石换一个签证也是常见的。他们以为拿到了生命的保障,但其实很多国家都将他们拒之门外,有些人在海上漂泊了70多天仍未找到落脚之处。”

  “是上海敞开了胸怀,接纳了所有来避难的犹太难民,数以万计的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得以延续生命。” 沙拉感受到,这座城当时高度开放、充满活力、勇于创新的气质面貌,也吸引了一批进步文化人才汇聚。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港湾”。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上海成为了一座红色之城、光荣之城。

  而这种精气神,在当下已经融入这座城的血脉,铸就了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 中以建交后,沙拉回到了以色列,但她却在十年后,也就是2002年,重新回到了中国、上海。她深情地说:“我的父亲在这里避开纳粹的屠杀,并把我生在了这片土地上。我选择讲中国语言、吃中国食物、交中国伙伴、受中国传统教育。我选择黄皮肤、黑眼睛的男人做我的丈夫,选择海纳百川的上海安家落户,选择中国作为祖国;因为我是中国故事的一个元素,我同这座城市息息相关,我习惯了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

  现在的沙拉,还是上海社科院犹太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她在全国各地做过几十场演讲。她表示要用各种形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