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 弄潮浦江】征文:中国特色MV随时代而生——作者:王国平

      发布时间:2018/7/24 17:24:16

字体:【大】【中】【小】

  (澳大利亚侨眷,上海全球旅游视频网总裁)

  改革开放后的第四年,即1981年,我考进了复旦大学分校,当年考大学说得夸张些,确实比登天还难。我们普通中学一届10个班共500余人,考进大学的也仅5人,当时的大学生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

  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国门刚刚开放,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刚刚复苏的电影。我读大学时的最大爱好就是围着电影转,如看电影、写影评、写电影论文、听电影讲座、做《电影新作》业余编辑,参加有关电影的各项活动,直至我一手创立复旦分校影视协会并自任会长。而尚未毕业时,毕业论文已接通知将全文刊登于刚刚创刊的国家级电影理论权威刊物《当代电影》,校长夸奖大四的我“已达教授级水平”。当年论文的题目是《论诗电影》,与我工作后创立中国特色MV有种天然联系。

  1985年秋,我进入上海电视台任文艺部编导,当时台里最火的节目是《大世界》,也是全国第一档以歌舞为主的综艺类电视晚会。上海当年红歌星轮番登场,如沈小岑、杭晨、庄鲁迅、邹军、肖霞、金玮玲等等,一周一期,均在上海台500平方米大演播厅内拍摄。我想,能否突破大播“三堵墙”,将歌星拉到野外风景点去拍,这样肯定更好看,因为对于大同小异的灯光闪烁舞台效果,观众已产生审美疲劳。

  当时,影视导演仍停留在音乐风光片的概念和模式上,即由一个或几个主人公串起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表现一个主题。我又不断思考,能否突破音乐片的桎梏和传统线性表现方法,不用故事或淡化故事,而纯粹用画面和造型来取胜,并以一首三、五分钟的歌曲为一个单元来构思拍摄,而非一部完整的有人物有故事的音乐片。

  真正意义上MV,应是我于1986年秋推出的MV集《金色的旋律》,这也是我导演的处女作。该MV集由6首以秋天为主题的歌曲组成,歌与歌之间仅用几句旁白串联。我将每首歌作为独立单元进行创意,歌与歌之间也没有因果关系、互不关联,每首歌曲可独立成章。这就是MV的概念和特性,是与音乐片的最大区别。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西方MV尚未引入国内,国人没有MV这个概念,我也从未看过外国MV。我从导演对节目创新的本能出发,探索创立了全新的电视样式,当时自称“青春音乐片”或“电视探索片”。

  由于当年完全没有海外MV的包装意识,故我启用了还未成名的中学生歌手黄英(现已成享誉国际歌坛的美声女高音歌唱家)和中学生女歌手吴越菲录音演唱,但未让她俩上镜出演。这也说明,我创立大陆本土MV虽与西方MV最终殊途同归,但出发点却截然不同。海外MV是包装歌星推销唱片的一种广告手段,而我开创的中国式MV,却是对电视样式和画面的本体创新,与歌手无关,即海外MV是歌手中心论,而我早期的MV则是导演中心论。至于后来到九十年代初,欧美MV大量引进,国内制作的MV渐渐也与海外MV风格趋近。但大陆MV从它诞生起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毋庸置疑的。

  后来,我将自己独创的中国式MV,充分运用于主旋律题材和重大节庆赛事会议宣传,拍摄了一系列影响广泛的MV作品,如张海迪演唱的MV《轮椅上的歌》,李双江演唱的MV《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刘欢、韦唯演唱的八运会会歌《生命的放飞》,张峰、万山红演唱的世博MV《我去看世界》,还邀请廖昌永演唱拍摄了反映上海统战工作成绩的MV《风雨同舟手拉手》。

   WDCM上传图片 

  我作为一名侨眷,能用自己擅长的MV向世界宣传展示中国和上海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很庆幸的。国家为此给了我许多荣誉,如中国文联评选的“中国百优青年文艺家”、中国视协评选的“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家”、人民日报评选的“六十年新生活第一人•巨变时代探路者”等……我感恩伟大的时代、伟大的祖国。尽管几十年来,我在澳洲的父母不断动员我出国定居,但我一直扎根在中国、创业在上海。我将继续以我的微薄才华和不懈努力,创作出不辜负人民和无愧于时代的优秀MV作品,为侨胞争光,为侨眷添彩,为实现中国梦而助力!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积极投身祖国和上海现代化建设,也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和温暖。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生动反映侨界与改革开放共奋进的精彩故事,激励广大侨界人士更好地投身建设“五个中心”、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一步凝心聚力,上海市侨联即日起举办“归去来兮 弄潮浦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侨界创新创业故事图文征集与展示活动”。

  ●征集对象:改革开放40年来以各种方式参与上海现代化建设,在创新创业中付出辛勤努力的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

  ●征集内容:一张(或数张)照片(黑白、彩色不限,为电子稿件,文件格式为JPEG,每张照片要求像素在1M以上)及相关的回忆,反映本人在上海创新创业难忘的一段经历和独到感悟。要求生动性较强,能够折射时代背景,反映奋斗精神。文字篇幅一般在1000字以内。

  ●投稿邮箱:shqlwx@163.com

  ●要求:来稿请附本人真实姓名、性别、出生年份、工作单位、职务、联系方式等,并注明“图文征集与展示活动投稿”。

  录用作品将在市侨联系统网络平台推送,并向各大媒体推荐报道。作品一经录用,将支付稿酬。

  ●注意事项:

  1、主办方有权在相关宣传中使用录用作品,不再另支付稿酬。

  2、投稿作者对其作品具有独立的著作权,涉及有关肖像权、著作权等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负。

  3、主办方拥有对此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联系方式:

  上海市侨联宣传网络部

  联系人:黄伯雄、钱人源

  电话兼传真:021—62496352

  ●截稿时间:2018年10月31日止(以上传日期为准)。

  上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2018年7月12日